古代女子发髻 好看又流行的古代女子的发髻

2017-03-25 00:18

古代女子发髻,髻或称发髻,是盘结头发于头顶或脑后的发型之统称,常见的是圆型,称为圆髻髻(又称包包头)。中国女性传统发髻有云髻﹑盘龙髻、坠马髻、倭堕髻﹑钻天髻、半翻髻等

古代女子发髻 好看又流行的古代女子的发髻

  古代女子发髻 好看又流行的古代女子的发髻

  清初,再次健全冠服制度。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,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。戴上钿子,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。于是,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,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,戴上钿子十分稳固。摘下钿子,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。因为这种发式,平分左右,各扎一把,宫内后妃称其为“小两把头”。清初的几位皇太后、皇后生活节俭,梳小两把头时,只戴鲜花,不佩首饰。“小两把头”在清宫流行很久,直到乾隆朝,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,不戴金银首饰。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。

 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,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。据《妆台记》记载:“唐武德中,宫中梳半翻髻。又梳反绾髻,贞元中梳归真髻,贴五色花子。”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

 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,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。再束结成环,使其对称而自平垂。挂于两侧。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,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

  隋炀帝时,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,宫女梳有九贞髻、侧髻,还有坐愁髻,徐士俊《十髻谣》说它是:“江北花容,江南花歇;发薄难梳,愁多易结。”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,反映了哀愁的姿态。髻鬟品》记述“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、又梳翻荷髻。”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,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,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,唐代还有,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。

  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,冠上饰以凤鸾,真珠玉翠,多于大礼时戴用。

  一字头亦称“两把头”。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。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,如横二角于脑后,望之如“一”字,故称。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,故又有“如意头”之称。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,亦称“架子头”。其间名称各异,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,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。

古代女子发髻 好看又流行的古代女子的发髻

  亦称双髻丫。先将发收拢于顶,然后分两股向上各扎成一个小髻,髻上饰珠翠花钿等物。一般为侍婢、贫家未婚女子常梳的发式。这发式据传在商朝就有了,以后各代有所变化,到唐代从式样上更为讲究,有的还在发髻上饰有珠翠等饰物。

  因其发髻呈“十”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。

 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,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,呈元宝状。据〈晋书〉记载:“用发既多,不可恒载,乃先木及笼上装之,曰假髻或假头。”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。

 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。取其行步则动摇,故名。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,其上缀以珠玉。六朝而下,花式愈繁,或伏成鸟兽花枝等,晶莹辉耀,与钗细相混杂,簪于发上。《释名。释首饰》:“步摇,上有垂珠,步则动摇也、。”《后汉书。舆服志下》:“步摇以黄金为山题,贯白珠为桂枝相缪,一爵(雀)九华(花)。”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:“汉之步摇,以金为凤,下有邸,前有笄,缀五采玉以垂下,行则动摇。”唐白居易 《长恨歌》:“云鬓花颜金步摇。”宋谢逸 《蝶恋花》词:“拢鬓步摇青玉碾,缺样花枝,叶叶蜂儿颜。”

  扁方为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,均作扁平一字形。晚清宫廷梳“大拉翅”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只二寸。清宫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绿如水,有的则在翡翠上镶嵌金银、碧空寿字、团花、蝙蝠等吉祥图案。这种珍贵的翡翠制作的扁方,戴时贯穿横扁簪的发簪中,那翠绿色的玉色与漆黑的头发,强烈的对比色调造成特殊美的效果。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
关键词:发型设计   发髻   古代女子发髻   发型

分享到:
热门文章
特别策划
  • 樱花草莓思慕雪,点亮半熟少女心
  • 鲜衣怒马是最好的致青春2
  • 美丽DNA:淡妆浓抹“粉”相宜
免费试用
精品推荐